大腸癌|男子罹患大腸癌生逾40粒瘜肉切完又生 醫生教吃1食物成功清零

醫生診症室

撰文: 羅嘉欣

發布時間: 2024/10/08 11:50

最後更新: 2024/10/08 12:45

分享:

分享:

男子罹患大腸癌,生逾40粒瘜肉切完又生,醫生教吃1食物成功清零。

【大腸癌/大腸瘜肉/癌症/大腸癌症狀/大腸瘜肉消失/預防大腸癌/腫瘤/飲食習慣】大腸瘜肉切完又生?台灣一名50多歲男子因血便就醫,發現長有20多粒大腸瘜肉,確診患上大腸癌。惟後來男子半年後再長出10多粒新瘜肉,切除後又再長10多粒。於是醫生建議他多吃1種食物,最後其大腸瘜肉成功清零!

最新影片推介:

大腸瘜肉|男子罹患大腸癌狂生瘜肉

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楊子緯在節目《健康好生活》中分享案例,指一名50多歲的男患者因糞便潛血陽性就醫,他在首次接受大腸鏡檢查時,發現長有20多粒大腸瘜肉,其中有1粒瘜肉被確認為「原位癌」,即第零期大腸癌,當時醫生耗用了逾1小時為他切除瘜肉。

惟半年後該名男患者覆診再接受大腸鏡檢查時,竟發現又長出10多粒新瘜肉,於是醫生再全數切除。但半年後又再次長出10多粒新瘜肉。對此,男患者大感疑惑,為改善病情,他在確診大腸癌初期已經開始戒煙酒、戒檳榔,但大腸瘜肉依然切完又生。

大腸瘜肉|1食物令瘜肉全部消失

楊子緯醫生解釋,大腸長瘜肉、腫瘤的主要因素與基因及生活習慣有關。於是他建議男子增加蔬菜攝取量,並將進食的肉類全改為魚類。之後第4次覆診,男患者新增的大腸瘜肉大幅下降至5粒以下,到第5次覆診時瘜肉已全部消失。

更多相關報道:癌症殺手|5個徵兆代表大腸癌正醞釀中 醫生歸納6種臉部特徵是「瘜肉臉」

楊醫生表示,外國有一項持續近15年、涵蓋英法德等10個歐洲國家的研究,針對52萬名參與者進行追蹤他們的飲食習慣,包括分析魚的攝取量及種類。

結果發現,每周攝取魚類和貝類總量超過357克(約2至3份)的人士,比低於65克(約1份)的人士,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12%。若每周攝取100至200克魚類,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也降低了7%。

研究亦指出,脂肪含量高的魚類,其防癌效果略勝於脂肪含量較低的魚類。不過,單獨貝類的攝取量則與罹患大腸癌風險無關。研究推測,吃魚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,與魚類中的Omega-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有關。此外,魚類還富含維他命D、維他命B12、硒、特殊胺基酸,也是主要預防大腸癌的關鍵因素。

同場加映:大腸癌為全港第2位常見及致命癌症

據本港醫管局癌症統計數字顯示,本港2020年大腸癌新增個案共5,087宗,佔全年新增個案的14.9%,共有2,287宗死亡個案,佔比15.4%,為全港第2位的常見及致命癌症。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表示,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,大腸息肉如腺瘤性息肉,如不及時切除會發生癌變;早期的大腸癌可能無任何症狀,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、大便習慣改變,如大便變稀或便秘、體重無故下降等。

消化系外科專科醫生劉育志稱,大腸癌在亞洲有年輕化趨勢,50歲以下發病的大腸癌患者不斷增加,中大亦有研究顯示,本港55歲以下結腸癌患者每年增加1.7%,認為與肥胖有關,因此國際建議大腸癌篩查年齡應由50歲降至45歲。

大腸癌|大腸癌7大症狀

台灣肝膽腸胃科詹宜學醫生曾在Facebook專頁上分享大腸癌病例,並列出以下7大症狀:

點擊圖片放大
+7
+6

大腸癌|預防患上大腸癌5大方法

大腸癌|12種食物預防大腸癌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